核心亮点
日本生成式AI市场渗透率仅 26.7%,但增速翻倍,成为潜藏增长潜力的蓝海市场
日本总务省2025年数据显示,其个人生成式AI使用率仅26.7%,远低于中、美、德。虽然AI用户规模不算突出,但其展现出的付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却十分强劲,在全球 AI 领域里占有着独特的位置,蕴藏显著增长空间与商业化机遇。
日韩生成式 AI 用户均以年轻群体为主导,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付费意愿与尝鲜需求强
日韩生成式AI用户以年轻群体为主导。从韩国看,20-40岁用户不仅占ChatGPT月活70%(月活规模达2031万),且该群体已带动AI工具渗透近四成智能手机用户,成为市场规模扩张的关键力量;日本方面20-29岁生成式AI用户达到44.7%的高占比,展现年轻群体作为生成式AI的“早期接纳者与使用标杆”,他们对新技术接受度高、付费意愿与尝鲜需求强。
日韩AI用户付费意愿强劲,韩国玄学类AI助手半年收入47亿韩元,日本AI录音应用Plaud的硬件增长达21倍
日韩 AI 用户付费意愿突出,消费习惯成熟。韩国玄学类AI助手半年收入47亿韩元,印证用户为情感陪伴付费的积极性;日本用户青睐订阅制,AI录音应用Plaud约4万日元的年度订阅价格贡献三成内购收入,其硬件销量更是一年增21倍,反映用户对长期服务及软硬件一体方案的认可,形成成熟消费模式。
日韩AI专利注册量全球领先,但技术转化与人才储备存在明显短板,具备充足人才储备将成为突破当地市场壁垒
根据斯坦福大学《2024年AI指数》报告,韩国与日本2022年每10万人AI专利注册量均跻身全球前五,虽在专利数量上具备全球领先优势,但技术转化与人才储备存在明显短板:韩国仅1个标志性AI模型获国际认可,专利数量与技术落地形成巨大落差;且2023年韩国AI人才净流出指数自2020年起首次转为负值,相比美、德等国对AI人才的吸引力显著下降。这一现状意味着,对计划布局日韩市场的出海厂商而言,搭建当地人才储备或可成为突破当地市场壁垒、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
日韩:高技术投入意愿及高付费的生成式AI市场
日本 2025 财年 AI 相关预算逼近 2000 亿日元,创下历史新高;韩国亦在 AI 赛道持续加码,力争跻身全球三大 AI 强国。此外,两国用户对兼顾日常功能性需求与情感需求的 AI产品,均展现出较高付费意愿,且均已年轻人为主要用户群体。这种用户端的高付费潜力与技术端的积极布局形成共振,催生了独特的市场机遇 —— 既坐拥庞大的用户规模增长空间,现有用户又具备强劲的商业化价值,为 AI 应用出海提供了优质目标市场。日韩市场有哪些核心优势?生成式AI厂商应该如何切入?他们或将面临什么样的出海挑战与机遇?
作为AI出海目的地,日韩市场展现出显著优势
数字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体系成熟
日韩两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技术支持体系日趋成熟,在网络通信、数据算力等核心领域均展现出强劲实力,且依托明确的政策引导与协同合作机制,为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基础。
日韩两国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持
来源:Speedtest,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互联网公开资料
这些基础设施的差异化优势一定程度引领当地AI应用的落地场景。如韩国111.94Mbps 的移动网速,可支撑“高频次、高带宽”的AI工具使用(如实时AI语音翻译、4K级AI视频生成),出海厂商可优先布局对网速敏感的实时交互类产品。日本19芯光纤的突破,虽短期未直接落地消费级AI应用,但为未来“多模态AI大模型”奠定了传输基础,提前布局该领域的厂商将在技术迭代期占据先发优势。
当地政府积极推动AI产业发展并提供有利政策环境
日本方面通过了顶层设计明确 AI 发展方向,其公布的《DX 与创新加速计划 2030》将数字基础强化与核心技术竞争力提升列为核心聚焦点,为 AI 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战略指引框架。此外日本国会已审议通过 2025 财年最初预算案。其中,以往多纳入补充预算的AI 相关资金,此次提前列入最初预算范畴,相关最初预算为1969 亿日元,同步刷新历史峰值,占总预算的比重为 0.17%,这一调整直观反映出日本政府加速推动 AI 产业发展的迫切性,也意味着其 AI 政策会更稳定(避免补充预算的不确定性),但也会伴随更严格的资金使用监管。
韩国方面则是通过 “2025 年新增长动力 4.0 计划” 扩大数字、AI、6G 领域投资规模,并于2025年9月8日,正式成立了国家AI战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李在明担任委员长,由34名民间委员、13名主要部门部长级官员组成,旨在发挥AI政策指挥塔的作用,推动韩国跻身全球三大AI强国的目标。委员会在首次会议上提出了”韩国AI行动计划”,包括培养AI创新生态系统、全国性AI转型以及为全球AI基础社会做出贡献三大政策支柱,以及12个战略领域。这种国家层面的战略重视,为AI技术在韩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府或将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 AI 产品”更青睐,出海厂商若能将产品与韩国的“全球AI话语权”诉求结合(如帮助韩国AI技术输出),或能获得更多支持。
此外两国也已商定新设韩日数字政策论坛,旨在加强 AI、量子通信等尖端数字领域的双方合作。这也提示了出海厂商可探索日韩跨国市场的产品设计(如支持日韩双语的AI工具),借助双边合作红利降低跨国运营成本。
用户规模翻倍增长,市场蕴藏潜力
日韩市场的AI用户规模不算突出,但其用户展现出的付费能力和市场潜力却十分强劲,在全球 AI 领域里占有着独特的位置。根据日本总务省2025年7月发布的 《信息通信白皮书》统计,日本个人用户的生成式AI使用率仅为26.7%,这一比例仅为中国(81.2%)的三分之一,同时也远低于美国(68.8%)和德国(59.2%)。但从增长率角度看,日本AI用户规模增长迅猛,市场蕴藏着不容小觑的增长空间与商业化机遇。
日本个人用户生成式AI使用率与中、美、德三国对比,2023-2024年

来源:《信息通信白皮书》,日本总务省2025年7月发布
日韩生成式AI工具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国际与本地玩家并存
日韩生成式AI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竞争格局,国际巨头与本地化产品共同主导市场。在国际巨头方面,ChatGPT、AI ChatBot和Claude等通用型效率助手表现稳健,它们依靠通用型问答、写作、翻译等功能,形成了稳定的订阅收入。此外华人团队的出海产品在日本市场取得显著成功,2025年上半年日韩本生成式AI应用内购收入前十榜单中,近一半来自华人团队。与此同时,本地化产品同样表现出色,来自韩国厂商TainAI的AI社交应用LoveyDovey同样上榜。这种国际化与本地化并存的竞争格局,为不同背景的出海企业提供了市场机会。
LoveyDovey产品界面与功能展示

来源:GooglePlay,LoveyDovey
产品类型多元化,效率、社交与创意工具并进
日韩生成式AI工具市场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矩阵,主要涵盖效率工具、社交应用和创意工具三大类别:
效率工具类:通用型效率辅助工具(如 ChatGPT、AI ChatBot、Claude 等)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出海 AI 录音应用 “Plaud” 依托配套硬件的支撑,显著拓宽线下使用场景,进一步打破该品类的收入上限。
AI社交类:“Character.AI” 等全球知名 AI 社交产品未能在日本市场实现有效渗透,但 “LoveyDovey”“SynClub” 等 “小而美” 型产品,以深度本地化运营精准触达日本用户需求。这类产品多融合桌面角色扮演(TRPG)的互动体验与陪伴属性,提供丰富 AI 角色资源,支持以对话驱动剧情推进,同时嵌入生活实用功能模块,涵盖天气播报、新闻推送乃至地震预警等服务。
创意工具类:“PixAI”“SpellAI”“Suno” 等产品聚焦二次元图像生成与音乐创作场景,精准匹配日本市场持续活跃的二次创作与内容消费需求。以 HuneX 公司在安卓平台推出的 “AI Gallery” 为例,该应用聚合 AI 生成的图片与短视频内容,每个内容系列包含 300 份高质量图片及短视频素材,呈现多元风格与创作主题。
产品多元化的背后,是用户需求分层的体现:效率工具的核心是 “解决职场痛点”(如日本的会议纪要、韩国的韩语文档处理),用户付费决策基于“效率提升的可量化性”;AI社交的核心是“情感代偿”,产品竞争力取决于“情感响应的本土化程度”;创意工具的核心是 “内容生产的低门槛化”,用户粘性依赖“社区化运营”。因此出海厂商需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赛道,如技术型厂商适合效率工具,内容型厂商适合创意工具,本地化运营能力强的厂商更适合 AI 社交。
技术创新与融合成为AI工具发展趋势
日韩生成式 AI 市场的技术创新进程中,凸显出多模态融合与场景化应用两大核心方向。
在多模态融合维度,AI 技术正与传统工具实现深度耦合。以 Adobe Acrobat Reader 为例,其通过为 PDF 工具植入 AI 智能总结、即时问答等功能模块,印证了 “传统工具 + AI 增值服务” 模式在日本市场的落地潜力。与此同时,软硬件结合成为新兴发展趋势 ——AI 录音应用 Plaud 通过搭配专属硬件推向市场,显著拓宽线下应用场景,有效突破品类收入瓶颈。
场景化应用维度,AI 技术正逐步渗透至特定场景以解决实际需求。同样以 Plaud 为代表,其依托 “硬件 + 软件” 的组合形态实现随时可用的体验,进一步拓展线下应用边界并提升营收空间。据 Plaud 日本官网信息显示,其核心用户群体覆盖职场从业者,同时也包含记者、教师等知识型工作者及自由职业者,能够助力其高效记录线下对话、学术讲座、客户沟通等场景中的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