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球的独立站卖家而言,第四季度是一场冰与火交织的年度大戏。

火,是即将到来的销售狂潮,可以说,这是全球零售商和独立站卖家翘首以盼的高光时刻。根据Adobe Analytics的最新预测,2025年全球假日购物季(11月至12月)的在线销售额预计将历史性地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而《2025年美国黑五网一消费趋势报告》则进一步印证了这股热潮:尽管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但仍有接近四成(39%)的美国消费者计划参与黑五购物,在Z世代和千禧一代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8%。

对于许多卖家而言,这短短两个月的营收可能占到全年的30%甚至更高。销量的洪峰、流量的狂欢,让黑五成为全年最关键的一场营收战役。

火热背后,暗流汹涌。根据全球反欺诈联盟的最新报告,商家在Q4旺季面临的欺诈攻击尝试,可能比平日激增60%,而拒付数量则会同比飙升25%-50%。这意味着,每多做100笔订单,就会有2-3笔可能变成坏账的定时炸弹。数据显示,2024年假日季,仅美国电商相关退款和拒付金额就高达1220亿美元,同比增加28%;而在今年,亚太区预计拒付增幅将在25%-50%区间波动,部分欧洲市场甚至可能更高。

销量与欺诈,如影随形。潜伏在爆单喜悦下的利润小偷们,现在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开启一场年度狂欢。

一、利润小偷的三大旺季作案手法

1. 无辜背刺:友好欺诈(Friendly Fraud)

在所有欺诈类型中,“友好欺诈”无疑是最具迷惑性也最让商家头疼的一种。

友好欺诈有时也被称为“首方欺诈”(First-Party Fraud),其核心特征在于交易是由真实的持卡人发起的,但事后却被持卡人以欺诈为由否认。表面上,这类交易完全真实:消费者自己下单、完成支付、收到了货。但几天后,他们却以“未授权交易”“商品与描述不符”为由,向银行申请拒付。

尤其在旺季,“退货式拒付”正在泛滥。 受社交媒体上各种省钱攻略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旺季冲动消费后,选择直接通过银行申请拒付而非正常退货。毕竟这样更省事,甚至可以白嫖商品。同时消费者还更有可能反悔(Buyer’s Remorse),但由于错过了商家的退货期限,便通过发起拒付来强制退款。

所以友好欺诈之所以是商家的噩梦,因为它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笔订单的损失,还有拒付处理费,以及由繁琐的拒付抗辩带来的运营成本长期的战略风险,无论是无心还是恶意,友好欺诈都会计入你在卡组织的拒付率中,过高的拒付率会损害你与卡组织和收单机构的关系,影响业务的稳定性和长期发展。

因此,有效识别和管理友好欺诈,是所有出海商家在旺季期间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

什么是拒付 (Chargeback)?

“拒付”是信用卡组织赋予持卡人的一项核心消费者保护权利。简单来说,当消费者对一笔信用卡交易有异议时,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发卡银行,要求撤销这笔交易并退款。但对于商家而言,它是一套由卡组织(如Visa, Mastercard)制定的复杂商业仲裁机制。这套机制背后的隐形规则攸关商家生死。

卡组织的高风险监控计划 :每一笔拒付,无论金额大小,都会像一张罚单一样,被记入商家的卡组织档案中。卡组织会主动地、严格地监控着每一个商家的风险表现。Visa已于2025年4月起正式实施全新的VAMP(Visa Acquirer Monitoring Program)计划。该计划整合了以往分散的欺诈监控(VFMP)和争议监控(VDMP)体系,对商家的风险水平进行更全面的评估。

  • VAMP的关键阈值:一旦你的店铺在单月内,Visa交易的拒付笔数超过100笔,并且拒付率(拒付笔数/总交易笔数)达到65%,你就会被列入VAMP的监控名单,这意味着卡组织对你会有更高的审核要求、逐级递增的罚款,如果情况持续恶化,最终可能导致你的Visa支付通道被永久关停。Mastercard等其他卡组织也有类似的监控机制。
什么是拒付抗辩 (Defend Chargeback)?

拒付抗辩,是商家针对不合理拒付为自己辩护的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抗辩是漫长且被动的事后补救,在拒付已经发生、钱已经被划走之后,商家再提交证据去申诉,许多商家因为经验不足、不了解卡组织规则,导致抗辩成功率极低,最终只能白白流失利润。现在,行业的发展已经催生了更先进的事前化解机制:

  • RDR – 在拒付发生前自动和解
    • RDR(Rapid Dispute Resolution)是Visa旗下公司Verifi推出的一项服务。你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拒付调解机器人。商家可以预设一系列规则(如所有$15以下未收到货的拒付,直接退款)。当银行端收到符合条件的争议时,RDR系统会在它正式成为一笔拒付之前自动完成退款,从而避免了一次拒付记录的产生。
  • CDRN – 获得一次抢先沟通的机会
    • CDRN(Cardholder Dispute Resolution Network)是Mastercard旗下公司Ethoca推出的预警网络。当持卡人向银行发起争议时,CDRN会立刻通知接入该网络的商家。商家此时就获得了一个宝贵的时间窗口,可以抢在银行正式处理之前,主动联系客户解决问题或直接退款。
  • CDRN和RDR之间的区别在于,CDRN 是一种手动解决方案,独立运行,当发卡机构直接从持卡人处提交案例时,商家会直接收到争议前通知;RDR 的运作方式与 CDRN 基本相同,但商家不需要人工审核,而是使用强大的自动化决策引擎来设置接受或拒绝的规则,而无需商家登录系统。

2. 专业洗劫:真实欺诈(True Fraud)

与友好欺诈的伪装不同,真实欺诈是专业团伙的正面进攻。如今的欺诈团队也进入了AI时代,他们利用AI驱动的脚本和机器人,在黑五流量高峰期对电商网站发起大规模的撞库和卡片测试攻击。

在黑五流量高峰期,欺诈方会在短时间内对网站发起海量的小额订单(如$0.5-$1),测试手中盗来的信用卡信息是否有效。而利用泄露的账号密码库(如其他网站泄露的邮箱和密码),欺诈方还会批量尝试在你的站点登录,并盗用其中绑定的信用卡,或消耗账户积分。

报告显示,因AI驱动的撞库和卡片测试导致的坏账和欺诈损失,已在过去一年同比翻倍。这类欺诈会推高网站的整体欺诈率,一旦超过支付通道的容忍阈值,商家可能会被认定为高风险商户,甚至被关停通道,长远损失更大。

AI时代的欺诈

欺诈者正在广泛使用AI提升攻击的规模、速度和隐蔽性,让传统防御手段形同虚设,在AI的加持下,它呈现出三大颠覆性的新特征:

合成身份欺诈:这是当前最棘手的新型欺诈之一。欺诈者利用AI,将泄露的真实信息碎片(如社保号、废弃地址、他人姓名)与虚假信息进行缝合,创造一个合成身份,这个合成人可以申请信用卡、建立信用记录,当它进行欺诈时,几乎无法被传统手段识破,因为你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受害者,让追索困难加倍。

滥用服务:欺诈已形成产业化。比如有专门的团伙提供自动化的策略滥用服务。比如大规模利用店铺的首次下单优惠、推荐新用户奖励等促销活动,自动注册大量虚假账户来薅羊毛。之前PayPal曾因其奖励计划被滥用,被迫一次性关停了450万个虚假账户。对于商家而言,这些数据外表看来是虚假的拉新增长,背后却是真实的利润损失。

智能模仿与对抗:AI驱动的欺诈机器人,能够学习并模仿真实用户的行为习惯,还会进行IP 地址轮换、伪造设备信息,使传统的黑名单机制效果大打折扣。

这些新变化意味着,如果你的风控系统还停留在几条静态规则搭配人工审核的阶段,那么在AI武装的欺诈者面前,几乎是裸奔状态。

3. 被动助攻:物流欺诈 (Logistics Fraud)

旺季的物流压力,也为欺诈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典型手法包括:

在旺季物流高压下,商家即便手中握有发货凭证,也往往难以证明货物最终准确送达。

已签收不再是商家的护身符

物流欺诈的核心,是利用了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于货物交付的信息不对称证据链脆弱性。在卡组织的仲裁天平上,消费者天然处于受保护的地位,这意味着举证的责任,几乎完全落在了商家身上。

为什么物流欺诈在旺季如此猖獗?

  1. 期望落空:消费者被巨头平台培养出了对次日达和实时追踪的极高期望,但在旺季,全球物流系统普遍面临拥堵和延迟,为争议制造了温床,很多消费者可能因为包裹的长时间延迟而失去耐心,从而发起INR拒付。
  2. 非接触式配送带来证据难题:为了提升效率,如今的快递派送多采用非接触式方式,如直接放在门口、前台或小区的包裹柜,削弱了本人签收这一最强有力的交付证据。
  3. 欺诈的专业化与社群化:专门研究各家快递公司物流漏洞的欺诈社群,熟知不同物流商的证据链薄弱环节,在旺季的混乱中,商家往往没有足够的精力来对每一笔INR拒付进行有效的抗辩。

在支付行业的术语中,未收到货(INR)拒付通常被归类为特定的 Reason Code。要想成功抗辩INR拒付,根据卡组织的规则,商家需要提供能明确证明 “商品已在承诺的时间内送达了持卡人下单时填写的、经过验证的地址,并由本人或授权人签收” 的完整证据链。要拿出这样一条无懈可击的证据链,难度极大。所以面对物流欺诈,商家不能只寄希望于物流公司的服务质量。主动的风险管理,才是守住利润的关键:

  • 优化物流策略:优先选择那些能提供更详细追踪信息甚至是拍照签收服务的物流合作伙伴。
  • 加强地址验证:在支付环节,启用 AVS(地址验证服务),确保用户填写的账单地址与银行记录的地址一致。
  • 管理客户预期:清晰主动地告知客户旺季期间可能出现的物流延迟,并提供便捷的订单追踪入口。

最终,构建一个能够系统性收集、整理并提交有效抗辩证据的流程,是将物流欺诈损失降至最低的核心能力。

二、为什么黑五欺诈更猖獗?

黑五之所以成为欺诈者的最佳作案窗口,这是由旺季独特的交易环境所决定的。

首先,交易体量的激增,让传统的防御体系不堪重负。欺诈者正是利用旺季窗口期,将大量欺诈交易混入正常的订单洪流中,让商家防不胜防。

其次,跨境交易的复杂化,模糊了正常与异常的界限。在旺季,正常用户与欺诈用户的行为模式高度重叠,让真假订单的辨别难度呈指数级上升。许多真实消费者可能会在旺季做出一些非正常消费行为,比如用先买后付(BNPL)进行大额采购,或者多个家庭成员共用一个账户进行凑单——这些行为都可能被传统的风控规则误判为异常,增加了识别难度,而你很难分辨这是抓住黑五折扣的海淘客,还是专业欺诈犯。

最后,买家画像多样化,让简单的风控规则失效。 现在的客户群体可能既有习惯用电子钱包进行频繁小额支付的Z世代,也有偏好用高端信用卡进行一次性大额采购的忠实客户。这两种行为模式的差异巨大,如果风控规则设置得过于简单,就可能在拦截欺诈的同时,误伤大量真实客户,造成更严重的销售损失。

在这种高流量、高复杂性、高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在保障支付安全的同时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是商家赢得长期信任和实现健康增长的关键。想真正守住旺季的胜利果实,商家可以转变思路,找到一套能够在交易发生前就主动识别风险、在毫秒间做出智能决策的系统化方案。

三、Antom的旺季安保系统:三步锁死利润小偷

1. 事前预警:AI智能风控系统

最高效的防御,永远是在损失发生之前。Antom的AI智能风控系统就是你的最佳安保主管,对每一位访客进行瞬时、精准的风险识别。

除此之外,Antom系统不断迭代的全球风险特征库与前沿机器学习模型,能够识别撞库、卡片测试、批量下单等多种复杂黑灰产手法,在欺诈交易完成前就加以拦截。

2.事中认证:3D Secure和令牌化支付

在交易过程中,Antom通过3D Secure和令牌化支付为交易“加锁”。

3.事后追索:Antom Copilot 2.0

一旦发生拒付,Antom Copilot 2.0会自动生成抗辩材料,协助商家进行申诉,将原本繁琐的拒付申诉流程,变得清晰、高效、智能化。这不仅能显著提高申诉的胜诉率、降低运营成本,更能将商家从耗时的扯皮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业务增长中,将被动的损失,转化为主动的利润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