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1:一笔普通的跨境银行卡类支付,其中与支付服务流程相关的成本是如何计算的?
- Q2:但同样是卡类交易,我却感觉支付服务相关的成本波动很大,这是为什么?
- Q3:与银行卡支付相比,钱包类支付(电子钱包)的成本结构有何不同?
- Q4:钱包类支付一定比卡支付成本更低吗?作为商户,我在两者之间应如何选择?
- Q5:我经常听说外卡收单的收费模式分为 IC++ 和 Blended Pricing 这两种,但不知道核心区别是什么?
- Q6:那我到底是选择IC++模式还是Blended Pricing模式更合适?
Q1:一笔普通的跨境银行卡类支付,其中与支付服务流程相关的成本是如何计算的?
A1:在一笔典型的跨境卡类支付中,成本的形成是随着支付处理的流程,经历多个环节的传递而成的。
最初,由海外消费者使用银行卡发起跨境支付交易,发卡行会首先收取交换费(Interchange Fee),这是成本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也是商户最终承担费用的主要来源构成。
接着,交易信息和资金需要通过国际信用卡组织(简称:卡组织,如Visa、Mastercard等)进行清算,卡组织会在过程中收取网络和清算费用,这一部分虽然金额通常低于交换费,但同样不可忽视。
随后,收单行或清算网络作为商户的服务提供方,会收取通道和服务费用,以覆盖他们在交易通路、资金结算、技术支持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投入。
如果交易涉及不同币种,还会产生额外的外汇转换费用,这部分费用可能由卡组织、发卡行或第三方收取,最终可能由商户承担。
除此之外,为了保障支付安全和降低欺诈风险,风控和反欺诈机制的运营成本通常也会被计入整体费用之中。
总体来看,以上所有这些环节的收费共同叠加,形成了商户在一笔跨境交易中实际需要支付的总成本。

Q2:但同样是卡类交易,我却感觉支付服务相关的成本波动很大,这是为什么?
A2:卡类交易的成本之所以波动显著,主要原因在于跨境支付的费用高度依赖多重外部因素。
首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卡行会设定不同的交换费标准,一些国家的监管较为宽松,可能导致费率较高,而另一些市场则可能通过政策限制交换费水平。例如,根据欧盟的《支付服务指令》和《交换费监管条例》,消费者借记卡的交换费上限为 0.2%,信用卡为 0.3%;日本的交换费水平较高,主要受发卡行政策和市场竞争影响;而英国支付系统监管机构(PSR)则正在考虑调整跨境卡支付的费用上限。
其次,卡种的差异也会直接影响费用,例如高端信用卡或奖励卡通常设定更高的交换费,以支持其用户权益和积分回馈,这使得商户为同样金额的交易支付的成本显著增加。
此外,交易场景也至关重要,线上支付往往比线下支付具有更高的风险溢价,因此收取的费用会更高,而跨境支付更是叠加了货币兑换和跨境风险的成本。
交易金额的大小也会影响单笔费用,金额更高的交易,虽然费率可能因规模效应的存在较低,但绝对手续费更高;高频、小额交易在成本与风控上的相对开销也可能更大。
以上还只是考虑交易场景的变化,如果考虑到一些宏观变量,例如海外国家的货币监管政策波动和行业竞争环境改变,则会使得商户在跨境卡类支付中面临难以完全预测的成本波动。例如英国市场在英国脱欧后,其跨境互换费结构发生变化,从原先受欧盟互换费管制(IFR)约束,到脱欧后重新定价,导致互换费大幅上升。

针对这种复杂性,蚂蚁国际(Antom)通过在不同市场和卡种的运营经验,对全球支付网络和费率体系的深入理解,帮助商户更好地预判交易成本波动,并提供智能化的优化方案,让商户在高波动的环境中依旧能够保持稳定的成本管理能力。
Q3:与银行卡支付相比,钱包类支付(电子钱包)的成本结构有何不同?
A3:钱包类支付的成本结构与卡支付相比明显更为简化,因为它在支付链路中省去了卡组织这一传统环节,相对而言链路更短,费用层级更少,因此在许多场景下其成本更容易预测和控制。消费者在使用电子钱包支付时,钱包服务商相当于承担了发卡行的角色,他们会直接向商户收取服务费,以覆盖账户管理、交易处理和支付安全等成本。
消费者在用钱包类支付时,资金的清算和流转通常依赖于清算网络或技术提供方,他们会收取一部分技术或通道费用,确保交易能够顺利完成。如果交易涉及到不同币种,商户依旧需要承担外汇转换成本,这部分费用可能因币种、汇率波动和服务提供商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总体来看,钱包支付在链路结构和费用构成上的简化,使其成为跨境支付体系中越来越重要的补充方式。在现实中,数字钱包的跨境应用逐渐扩大。
Q4:钱包类支付一定比卡支付成本更低吗?作为商户,我在两者之间应如何选择?
A4:钱包类支付并非完全“低成本”,因为其覆盖率、区域网络和风控投入同样会影响商户实际承担的费用,商户在选择支付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目标市场、用户习惯和定价战略。
在一些电子钱包高度普及的市场,例如东南亚或部分新兴经济体,钱包支付可能因规模效应和市场竞争而提供更低的费率,从而帮助商户有效降低支付成本。但在欧美等成熟市场,银行卡仍是用户的主流选择,商户若仅依赖钱包支付,则可能会影响销售转化。
因此,从商户角度来看,支付方式的选择不仅要看费用高低,更要平衡用户体验、转化效率与支付安全。如果目标用户群体更依赖银行卡,那么即使卡支付成本稍高,也不可完全放弃;相反,在钱包生态成熟的市场,则应优先考虑钱包支付。
蚂蚁国际(Antom)在钱包支付生态方面积累了深厚优势,尤其在东南亚市场与本地电子钱包的深度合作,使其能够帮助商户快速接入多元化的支付方式;同时,Antom还结合支付与营销服务,帮助商户在降低支付成本的同时,还能通过支付与营销一体化的服务帮助商户实现更高的用户留存和增长,从而让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只是“成本控制”,更成为推动业务发展的战略手段。
Q5:我经常听说外卡收单的收费模式分为 IC++ 和 Blended Pricing 这两种,但不知道核心区别是什么?
A5:IC++(Interchange++模式)与 Blended Pricing(统一费率模式)的核心区别在于费用的透明度与可预测性。
IC++(Interchange++模式)模式将海外消费者信用卡支付的收单交易成本拆分为交换费、卡组织费和收单行费三部分,商户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笔交易费用的来源与构成,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透明度高、灵活性强,尤其适合能够对交易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并优化的商户。然而,它的成本会随着交易类型、卡种、地区等因素的变化而浮动,难以完全预测。
相比之下, Blended Pricing(统一费率模式)模式则由收单机构或支付服务商提供一个统一的费率,商户不必关心背后的复杂规则,只需按固定比例支付费用。这种模式简单明了,便于商户做财务规划和成本控制,但是每笔交易内部各个部分的结构是不断变动的。
因此,本质上,IC++(Interchange++模式)强调的是透明与真实的成本体现,而Blended Pricing(统一费率模式)强调的是收费模式的简化与商户成本的可预测性,两者各有千秋。

Q6:那我到底是选择IC++模式还是Blended Pricing模式更合适?
A6:不同类型的商户在选择IC++(Interchange++模式)还是Blended Pricing(统一费率模式)模式时,往往需要结合自身海外业务的规模、管理能力与交易特征,作仔细权衡。
一般而言,拥有分工细致的财务团队和良好的数据分析基础,能够更加准确地拆解外卡收单交易结构的商户,可通过优化交易组合来降低平均成本。因此IC++(Interchange++模式)的灵活性和透明度能让此类商户获得更大的成本优势。
同时,对于缺乏足够的资源和能力去管理复杂的费率体系的商户,其在海外业务起步阶段,企业仍以拓展业务为主,在支付成本方面客观上也还没有高度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和必要。此时,Blended Pricing(统一费率)提供的统一固定费率能够让商户在无需过度研究费率规则的情况下,依旧获得可预测、稳定的成本控制体验。
简单理解,IC++(Interchange++模式)通常更适合追求极致优化、能承受波动的商户,而Brand Rate则更适合追求稳定和简化操作的商户,不同模式正好对应了不同发展阶段和风险偏好的商户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