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平台始终面临在线交易欺诈的严峻挑战,且这一问题正日趋复杂化。新冠疫情期间,线上购物量激增,加之跨境网络犯罪手段的不断升级,使得欺诈防范更为重要。

预计到2027年,全球电子商务欺诈金额将超过3430亿美元,其中北美地区预计将占全球欺诈交易额的42%2023年,日本市场因网络欺诈造成的损失已达约772亿日元。企业面临着滥用折扣机制、欺诈性交易以及黑客盗取账户等众多安全问题。

为有效应对上述威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反欺诈防控机制,在保障经营利润的同时获得客户信任,确保经营符合相关法规要求。人工智能、支付令牌化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正在为电商反欺诈防控提供创新性解决路径。

什么是电商欺诈?

电子商务欺诈,亦称支付欺诈,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网络非法获取客户信用卡信息等敏感数据,侵害线上商家利益并牟取非法收益,或指通过滥用退款政策、实施恶意拒付等手段欺骗商家的违法行为。尽管欺诈手段不断更新,但其核心手法仍大多沿袭行之有效的传统诈骗模式。

此类骗局主要针对线上零售商,在隐蔽且不易被察觉的情况下侵害企业利益。与大众印象中资深黑客利用技术漏洞入侵的场景不同,实际作案手法往往更为简单,欺诈者仅需使用电脑、平板或手机等普通设备,即可通过电商平台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可轻易通过暗网购买被盗信用卡信息,而网络欺诈的匿名特性更助长了此类犯罪行为。由于作案只需接入网络且不受地域限制,因此案件侦破难度极大。更为棘手的是,电商欺诈案件往往不是执法部门的重点打击对象,加上跨境犯罪的特性,导致追踪罪犯乃至提起刑事诉讼几乎难以实现。

电商欺诈解析

网络欺诈正日益成为企业面临的重大运营风险,影响着运营、利润甚至客户关系。常见欺诈形式包括友善欺诈,即消费者滥用商家政策,企图不当获取免费商品或折扣优惠。为此,企业不得不配置大量时间、资金与人力用于处理交易纠纷、承担拒付损失及善后事宜。

2024年,全球企业预计每年因欺诈损失约480亿美元。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实际的损失远超欺诈交易金额本身。平均每100美元的欺诈损失,如果算上退款、运费和手续费,将为企业一共造成平均207美元的损失,这些额外的成本将蚕食利润空间,严重制约企业在业务发展与创新及客户忠诚度维系等关键领域的资金投入。随着资源耗尽,企业只能将越来越多的收入用于打击欺诈,而非投资于未来发展。

影响企业的常见电商欺诈类型

1.jpg

信用卡欺诈

信用卡欺诈是指网络犯罪分子利用窃取的信用卡信息进行未经授权的交易,导致商家面临退款及库存损失。2023年,日本信用卡欺诈造成的总损失金额高达540亿日元,其中近93.3%(约504.7亿日元)来自信用卡盗窃。

作案手法:不法分子主要通过黑客攻击、网络钓鱼或盗刷获取信用卡信息。他们凭借这些窃取信息在线上平台完成交易,而实际持卡人会对收费提出异议,最终导致商家退款。

防范措施:企业应当部署具备欺诈识别功能的安全支付系统,并引入3DS支付验证服务等安全保障机制,在结账环节要求消费者完成身份核验。商家需重点监控异常交易活动,包括突发性大额消费、同一IP地址高频交易等风险行为。同时,需加强消费者信息安全意识,例如指导其识别网络钓鱼诈骗并设置复杂密码等,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账户盗用

账户盗用(ATO)是指黑客非法获取账户访问权限,并借此进行欺诈性交易。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是客户核心诉求,而这类行为将严重影响客户对于企业的信任度。商家不仅会因退款蒙受经济损失,还将面临差评、公开投诉和客户流失等一系列衍生风险。

据反欺诈平台Sift统计,2022年下半年账户盗用案件同比激增131%,在黑色星期五网络星期一等购物旺季尤为猖獗。

作案手法:欺诈者通常通过两种途径获取登录凭证:一是网络钓鱼,即伪装成客户或可信机构诱骗受害者泄露账户信息;二是凭证填充,利用历史数据泄露事件中窃取的账号密码,尝试访问多个账户。一旦成功入侵,便可实施欺诈交易、篡改账户设置或窃取个人信息。

防范措施:为防止账户被盗用,企业应鼓励用户设置强密码并提供双重身份验证。此外,企业还应监控账户是否存在异常登录或活动,并在登录页面添加验证码,以阻止自动攻击。

退款与拒付欺诈

1.jpg

退款与拒付欺诈,亦称友善欺诈,是指消费者谎称未收到所购商品或退回二手商品以获得不当退款。尽管实施主体多为普通消费者而非专业犯罪团伙,但它仍是电商企业面对的最具破坏性的欺诈类型之一。在2024年,全球商家因拒付欺诈造成的预估损失高达545亿美元

据专注于人工智能欺诈检测的日本公司Kakko株式会社称,拒付欺诈已成为日本电商领域最为普遍的欺诈形式。

作案手法:欺诈者可能会退回被盗商品、声称从未收到商品,或与银行或信用卡提供商对有效收费提出异议,从而拒付货款。

防范措施:为应对退款与拒付欺诈,企业应当制定明确且严格的退货政策,完善物流追踪及签收体系。同时使用欺诈检测工具,仔细筛选拒付请求,降低欺诈的可能性。

转售欺诈

转售欺诈是指诈骗分子利用窃取的信息或违规使用折扣,购买热门商品,然后以更高的价格转售。此类欺诈通常瞄准限量版或高价值产品。

作案手法:欺诈者通常通过窃取信用卡信息或利用折扣码,迅速抢购热销商品,随后在第三方平台高价转卖,利用商品稀缺性抬高价格,获取超额利润。

虽然这种行为在表面上类似黄牛倒卖,但若购买过程中涉及非法手段,则构成欺诈。当欺诈者使用自动化程序抢购商品时,普通消费者往往措手不及,并会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客户忠诚度大幅下降。

防范措施: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交易监控体系,重点防范热门商品的大宗异常采购。限制个人购买数量(特别是热销品类),可有效遏制恶意囤货。同时,增加多重身份验证(MFA)等身份校验流程,有助于确认买家身份的合法性。

商家还可运用机器学习和反欺诈软件,采取技术反制策略,防患于未然。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黑名单机制屏蔽职业转售商,杜绝系统漏洞被反复滥用。

2025年网络欺诈趋势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法分子的欺诈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以下是企业需要警惕的新型欺诈手段。

滥用促销

当前,恶意利用促销优惠牟取私利的行为愈演愈烈,已严重背离商家营销初衷。这一乱象导致商家蒙受重大损失,据报道每年损失额高达890亿美元。以PayPal为例,2022PayPal因其奖励和激励计划遭不法分子入侵,被迫关停450万个账户。如今,欺诈者利用企业漏洞,借助自动化程序和人工智能进行诈骗,令风险更为显著。

超额付款欺诈

在超额付款欺诈中,欺诈者会使用欺诈性付款方式故意多付商品费用,然后要求企业退还多付的金额。此类骗局具有一定迷惑性,欺诈者通常会提供伪造的付款凭证,并声称款项暂被冻结,需商家先行退款才能完成交易。对此,企业务必审慎处理超额付款,在退款前仔细验证交易的真实性。

电商反欺诈关键技术

以下是用于检测和预防电商欺诈的常用工具。

3DS支付验证服务

3DS支付验证服务可用于在线交易,帮助验证持卡人的身份。在结账过程中,当客户输入银行卡信息后,系统会触发3DS支付验证流程,要求持卡人完成多重身份验证,包括但不限于输入密码、接收短信或电子邮件验证码、指纹识别或响应银行推送通知,从而确保交易发起方确为合法持卡人。

支付令牌化技术

令牌化是指将敏感的支付信息(例如信用卡号)替换为一个唯一的、随机生成的字符串(称为令牌),以保障交易安全。令牌化后的数值虽对应原始数据,但在其所生成的特定交易或系统之外不具备任何可用价值,只有商家系统或用户设备才能将该令牌还原为原始支付数据。

基于人工智能的欺诈检测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进展,智能算法能够通过实时分析交易数据来识别可疑行为。这些系统能够学习正常交易模式,进而捕捉大额提款或异常消费模式等风险信号。随着数据积累,人工智能模型对各类复杂欺诈手法的识别能力将不断提升。

人工智能反欺诈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实时响应能力,使企业能够在欺诈行为造成更大损失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同时,人工智能系统具备优异的扩展性能,企业无需雇用更多员工即可处理大量交易。

购买记录与行为分析

客户行为分析工具可通过识别交易模式,为每位客户建立独特的行为画像,从而判断交易是否存在异常风险。行为分析会综合考量客户的常规交易类型、典型购物时段、常用设备等多维特征,一旦监测到异常大额消费或偏离客户固有行为模式的交易活动,系统将实时触发反欺诈预警。

举例而言,当一位长期购买低价商品的用户突然进行高额消费时,系统会立即将其标记为可疑交易。行为分析还可识别购买频次变化、登录位置的异常变动(例如来自海外的访问)或其他与用户过往行为不符的操作。随着持续的数据学习,系统的识别精度将不断提升,不仅能有效识别日趋复杂的欺诈手法,还能为商家提供及时预警,最大限度降低损失。

实时监控与预警机制

实时交易监控工具能够实时侦测潜在的欺诈行为,并即时分析交易以识别可疑活动。相较于传统的批量审查模式,实时监控可在监测到大额异常交易或高频可疑操作等风险信号时立即采取行动。系统会发出警报,使企业得以及时干预,防止欺诈行为升级。

实施欺诈防护的优势

降低经济损失

电商企业长期面临网络欺诈和数据泄露带来的财务风险。九州旅客铁道株式会社曾遭遇严重的数据泄露事故,该事件导致3000条信用卡数据及近8000条个人记录外泄事件发生后,企业需要承担信用卡补发、客户赔偿等一系列高额善后成本,平均响应成本达到约2400万日元。若无适当的保障措施,此类欺诈事件造成的财务重创足以令企业陷入经营危机。

有效的反欺诈机制能显著降低风险影响。YKK AP株式会社为例,该公司通过改进验证流程和取消可疑交易等措施,成功规避了潜在损失,实现双赢:在保障企业财务安全的同时,维护客户信任。通过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企业可以避免成为欺诈的受害者,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成功发展。

提升客户信任度与留存率

根据PYMNTS的调研数据显示,82%的电商企业认为客户满意度提升是升级反欺诈措施后的一大关键优势。安全的交易环境有助于建立客户信任。当客户确信其支付信息与个人数据得到全力保障时,他们将更愿意完成购买并多次复购。反欺诈防护机制能够营造安全感,缓解在线交易带来的焦虑情绪,这在电商与银行等高风险行业尤为重要。信任是客户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份信任不仅能促进复购、增强品牌忠诚度,更能提升客户长期留存率。

提升运营效率

自动化欺诈检测工具,可减少针对可疑交易的人工审核需求,有效简化业务流程,不仅能够提升订单的处理速度与准确性,也能使团队更专注于真实客户的服务与互动。

Alloy是身份验证和欺诈预防领域的领军企业,以下为几项案例:Live Oak银行将开户与信用审核整合至统一平台,使调查时长缩减了30%Novo银行将人工审核量减少50%,客户转化率实现翻倍;Grasshopper银行通过简化开户流程,每月新增800名客户。上述案例充分印证自动化反欺诈检测机制对运营效率与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作用。

合规管理

合规性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在防范欺诈的背景下,完善的合规体系能够确保企业遵循必要规范行事,从而有效规避法律纠纷、商誉损失和财务风险。

因此,企业应遵循特定行业标准:支付安全领域需遵循PCI DSS(支付卡行业数据安全标准),数据保护领域应执行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同时还需遵守所在地区的各项法规,以防护欺诈行为。

构建稳健的合规体系,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满足监管要求,还能体现企业对透明度和信任的承诺,从而有效降低违规事件的发生及由此引发的高额代价。

竞争优势

现代消费者对线上购物体验同时有着便捷性与安全性的双重诉求。提供安全的交易服务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尤其在以社交媒体口碑和用户评价构建信任体系的电商领域。

国际数字身份认证机构GBG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92%的消费者存在欺诈风险顾虑,更倾向于选择具备完善支付安全保障的商家。那些无法有效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商家,往往会流失客户,被能够提供安全可靠交易服务的竞争对手夺走市场份额。

反欺诈可成为品牌资产。当企业妥善部署安全防护措施时,不仅能有效规避经济损失,还可以赢得客户信任,从而提高忠诚度和收入。消费者会持续选择令其感到安心的交易平台,而提供强大的欺诈保护服务,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获得成功。

总结

在后疫情时代,电子商务欺诈案件激增,已对全球企业构成严峻威胁。预计到2027年,全球因电商欺诈造成的损失将超过3430亿美元。除了传统的信用卡盗窃之外,欺诈者还会通过各种方法瞄准线上零售商,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追踪这些犯罪行为更为困难。此类欺诈事件会严重损害企业声誉,影响客户信任。

为应对这一问题,企业可采用创新反欺诈工具,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风控工具已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卓越成效。此类工具通过实时数据分析,精准识别异常交易模式,实现欺诈行为的事前阻断。配合支付令牌化技术、3DS支付验证服务等多重防护机制,既提升了交易安全性,也增强了消费者信心。

防范欺诈需持续保持警惕。面对不断变化的欺诈手法,企业应当保持主动,定期更新安全措施。KOMOJU凭借先进的反欺诈解决方案和3DS支付验证服务,助力企业实现营收保障,同时有效保护客户与交易安全。

FAQ

欺诈防护机制如何提升客户信任度?

建立欺诈预防和保护措施可确保客户敏感信息的安全,从而强化客户关系,提升品牌忠诚度,并持续塑造良好声誉。

当前最为有效的电商反欺诈工具有哪些?

电商平台可重点部署以下工具:

Ÿ 支付令牌化技术:采用唯一标识符替代敏感的银行卡数据,防止数据泄露。

Ÿ 3DS支付验证服务:在交易过程中增设额外的身份验证步骤。

Ÿ 实时交易监控:对交易活动进行实时追踪,快速识别并阻止欺诈行为。

Ÿ 行为分析:通过分析客户行为模式,精准识别异常操作。

Ÿ 人工智能风险分析:人工智能工具(Salv BridgeSwift GPI、万事达卡片欺诈保护与安全服务等)可基于卡片信息和交易模式等因素识别欺诈风险。

企业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欺诈手段?

基于现实情况,企业必须持续关注欺诈趋势并调整安全措施。欺诈手段日趋多样,因此企业需定期更新安全协议,并使用先进的欺诈检测工具。企业需主动应对,通过持续分析交易数据,运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新型欺诈特征等方式,保障核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