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本加速推进”无现金社会”愿景,数字支付的普及正在深刻改变电商企业在本地市场的消费者触达与交易方式。根据2023年数据,日本无现金结算在整体消费中的占比已接近 4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二维码支付和非接触支付技术的快速普及。尽管向数字支付方式的转型为电商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友好欺诈”方面的风险上升。

日本政府也提出目标,力争在2025年实现 80% 的无现金支付比例,而即将在大阪举办的 2025 年世博会和不断增长的入境游客数量,也将进一步推动支付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数字支付正迅速成为主流,逐步取代日本长期以来依赖现金的消费习惯。对于希望在日本市场拓展业务的企业而言,集成非接触支付等支付工具,能更好地满足不断增长的数字支付需求。然而,随着数字支付逐渐成为常态,企业不仅要提供便捷的支付体验,更需具备完善的风控能力,以防范新兴支付场景下的欺诈风险。

非接触支付如何帮助企业应对”友好欺诈”?非接触支付通过引入多重安全机制,例如令牌化和生物识别身份验证,使得消费者在完成交易确认后,难以对已授权的支付行为提出争议。此外,非接触支付还显著缩短了结账流程,减少了消费者操作摩擦,为企业提供了更加高效、安全的资金结算方式。

什么是”友好欺诈”?

所谓”友好欺诈”,是指消费者在完成合法交易后,向发卡行发起争议,声称交易未经授权。此类行为通常会触发拒付流程,即资金被退还给消费者,而商户则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

“友好欺诈”可能出于无意——例如消费者未识别该笔交易;也可能出于故意——即消费者有意利用争议机制试图撤回合法交易发生的付款,从而获利。

尽管日本以全球最低的拒付率著称,但”友好欺诈”依然存在。根据最新数据,日本的整体拒付率仅为 0.18%,是全球最低水平之一。这一成绩得益于高效的支付系统以及日本消费者谨慎的消费习惯——他们普遍倾向于在购物前仔细核对交易信息,较少出现冲动消费行为。

然而,近年来日本境内的信用卡欺诈行为呈上升趋势,2023年的信用卡欺诈金额达到5410亿日元,较2022年的4360亿日元显著增长。尽管欺诈事件有所增加,但日本仍然维持较低的拒付率,说明当前的支付风控体系在争议处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表现良好。对于希望在日本市场稳健发展的企业而言,应持续关注欺诈防控。

非接触支付如何防范”友好欺诈”

所谓”友好欺诈”,是指合法持卡人在实际已授权交易的情况下,出于故意或误操作,向发卡行发起争议,声称该笔交易未经授权,试图撤销付款。此类行为在支付风险中具有较高隐蔽性,尤其令商户困扰。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消费者已实际获得商品或服务,却仍试图声称交易未经授权。

非接触支付,特别是通过 Apple Pay、PayPay 等移动钱包完成的支付,为商户提供了多重安全保障机制,为商户提供有效防范”友好欺诈”的能力,同时也显著降低消费者对合法交易提出虚假争议的可能性。

在非接触交易过程中,移动钱包通常要求消费者在支付前完成生物特征认证,例如面部识别、指纹识别或其他形式的身份确认机制。这确保了每一笔交易支付都由持卡人主动授权。

若后续消费者尝试以”交易未经授权”为由发起拒付,商户即可提供生物特征认证证据,证明交易系持卡人本人操作,从而大幅削弱欺诈性争议的成功率。

此外,在非接触支付中并不会直接使用真实的银行卡号。取而代之的是,系统会生成一个仅适用于该笔交易的唯一令牌。这一过程被称为令牌化,其作用在于保护持卡人的敏感信息不被泄露或存储。

对于商户而言,这种机制不仅降低了因卡号被盗而导致的欺诈风险,也在争议处理中提供了更强的法律和技术支撑。由于真实卡信息未参与交易流程,消费者更难主张交易存在问题。

最后,非接触支付依赖于近场通信(NFC)技术,其运作距离极短(通常在几厘米以内),且所有支付数据均经过高强度加密传输。这使得攻击者几乎无法拦截或篡改交易内容。

这种高度安全的数据传输机制,既保护了消费者的支付隐私,也增强了商户在支付流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对商户而言,支付环节漏洞减少,消费者虚假指控交易未经授权或遭篡改的可能性也随之下降。

简而言之:

什么是非接触支付?

非接触支付是一种无需实体卡或现金即可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它通过近场通信(NFC)技术,在支付设备(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或非接触式银行卡)与收款设备之间实现近距离数据交互,通常只需”轻触”即可完成支付。

尽管日本是亚太地区较晚全面接受数字支付方式的国家之一,但在非接触支付的早期发展上,它却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这一进程主要由索尼于 2004 年推出的 FeliCa 非接触式智能卡技术推动。该技术基于射频识别(RFID),迅速成为安全、高效的支付标准,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和零售场景。

如今,日本已发行超过 9,560 万张 Suica 卡。这些非接触支付系统与 PASMO 等系统共同构成了日常消费中不可或缺的支付工具。此外,诸如 PayPay 等移动支付 App 也迅速崛起,在日本的注册用户已突破 6,500 万人。

数据显示,日本二维码与条形码支付的总交易额在 2024 年达到约 18.7 万亿日元。目前,二维码支付已成为日本第二大主流支付方式(仅次于信用卡支付),甚至超过了电子货币的使用频率。这一趋势充分体现了非接触支付在日本”无现金社会”愿景中的深度渗透与战略意义。

非接触支付如何运作

在日本,非接触支付主要依赖于以下三项核心技术:

NFC(近场通信)

NFC通过射频信号在支付设备(如智能手机或非接触式银行卡)与收款终端之间传输数据,从而实现非接触式支付。在日本,NFC 被广泛应用于公共交通领域的 Suica 和 PASMO 等电子票卡系统,同时也被大量部署于零售门店和便利店(Konbini)等线下场景中。用户只需”轻触”即可完成快速、安全的支付操作。

EMV 芯片

EMV 芯片(Europay、Mastercard、Visa 标准芯片) 是日本银行发行的信用卡与借记卡中普遍采用的技术。该芯片可安全保存用户的支付信息。当卡片靠近支持 NFC 的终端时,系统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 实现无线数据交互,从而完成支付流程。目前,日本大多数零售商均已支持该支付方式。

令牌化

Tokenization(令牌化) 是移动支付App(如 Apple Pay、Google Pay、Rakuten Pay)所采用的核心安全机制之一。它通过将用户的银行卡信息替换为一个唯一的加密代号——设备账户号码(Device Account Number, DAN),有效保护了用户的真实银行卡信息。随着越来越多的日本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进行支付,该技术的应用也日益普及。

线上场景下的非接触支付如何运作?

2.jpeg

非接触支付并不仅限于线下实体门店,在线场景下,用户同样可通过 PayPay、Rakuten Pay、Merpay 等移动钱包完成非接触支付。支付过程中,用户无需手动输入银行卡信息,而是通过生物特征识别、PIN 码或二维码等方式完成身份认证与支付授权。此类支付采用令牌化技术进行加密保护,即以唯一标识符替代敏感的银行卡信息,全面提升支付安全性。同时,整个交易流程高效快捷,为消费者带来流畅的支付体验。

从消费者视角看在线非接触支付流程:

当消费者完成商品选购并准备结账时,点击”结账”按钮后,页面将展示熟悉的支付选项:信用卡、PayPay、Rakuten Pay 等。

用户选择 PayPay 后,手机上的相应 App 立即启动,界面简洁流畅,操作直观便捷。笔记本电脑屏幕上随即显示一个动态二维码。用户轻触手机屏幕打开 PayPay App,手机摄像头自动激活,对准二维码进行扫描。瞬间,系统识别二维码信息并自动确认交易金额,随后提示用户完成身份验证。

用户通过 Face ID 进行面部识别,快速完成身份验证,支付随即成功确认。数秒后,手机端弹出支付成功的提示界面。此时,消费者返回结账页面,可看到订单状态已更新为”已确认”。随后不久便会收到确认邮件,标志着订单正式进入物流环节。

电商企业的非接触支付优势

对于在日本运营的电商企业而言,采用非接触支付方式可带来多项切实可观的优势。在日本加速迈向”无现金社会”的背景下,这一支付方式不仅能有效满足消费者期待,也有助于提升商户的运营效率的。

更佳的结账体验

日本消费者对支付流程的便捷性有着极高的期待。在这样一个以”移动优先”为核心的市场环境中,非接触支付凭借其快速、简洁的操作方式,成为备受用户青睐的支付选择。随着越来越多消费者习惯于通过智能手机完成支付,电商平台若能支持非接触支付方式,不仅能有效减少结账过程中的操作摩擦,还能有效降低购物车放弃率——这正是当前电商企业普遍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

更高的安全性与欺诈防控能力

非接触支付方式(如令牌化)通过将敏感的银行卡信息替换为加密标识符,确保消费者的支付数据在交易过程中始终处于加密状态,防止泄露。这一技术的接入,让欺诈分子难以获取有效的卡信息,从而显著降低欺诈交易的风险。

在此基础上,系统还可集成生物特征认证(如面部识别或指纹识别),实现多重身份认证,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完成支付操作。这些安全措施为电商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持,帮助其更好地应对”友好欺诈”带来的拒付风险。

日本的无现金化进程

随着”无现金社会”理念在日本不断推进,非接触支付方式正与这一国家战略高度契合,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对安全、高效支付方案日益增长的需求。对于有意深耕日本市场的电商企业而言,及时集成非接触支付功能,不仅有助于顺应这一结构性变革趋势,更能精准满足日本消费者日益移动化的支付习惯,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消费者信任与接受度

日本消费者对个人信息的安全性高度敏感,倾向于选择他们信赖的支付系统完成交易。通过 Apple Pay、PayPay、Rakuten Pay 等成熟平台提供的非接触支付服务,能够有效增强消费者对支付流程的信任感。当消费者确信其支付行为受到安全保障、个人信息不被滥用时,他们的支付意愿显著提升,进而推动支付转化率增长,并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留存率。

与本地支付系统的融合

非接触支付系统可与 Suica 和 PASMO 等日本主流本地支付系统实现无缝对接。这些系统已在公共交通和零售场景中积累了庞大的用户基础。通过支持与这些本地化支付系统兼容的非接触支付功能,电商企业能够为用户提供他们熟悉且信赖的支付选项,从而提升交易完成率。在日本市场,PayPay 等移动支付方案已深度融入消费者的日常支付行为,因此,实现与本地支付生态的高效整合,已成为电商企业的必由之路。

总结

所谓”友好欺诈”,是指消费者在完成合法交易后,向发卡行发起争议,声称交易未经授权,而试图撤撤销付款。非接触支付方式通过引入多重安全机制,有效缓解此类风险。例如,在交易过程中要求用户进行生物特征认证(面部识别或指纹认证等),确保交易由消费者本人授权,从而显著降低消费者事后否认交易授权的可能性。

此外,非接触支付系统广泛采用令牌化技术,将真实的银行卡号替换为唯一的、一次性使用的令牌,避免敏感支付信息被泄露。这一机制不仅提升了数据安全性,也进一步削弱了消费者对合法交易提出争议的成功率。

通过 KOMOJU,在日本运营的企业可轻松接入基于本地主流平台(如 PayPay)以及全球信赖的国际支付渠道(如 PayPal 和 阿里巴巴)的非接触支付功能,实现安全交易处理。通过降低拒付与欺诈性争议带来的财务风险,KOMOJU 协助商户保障收入安全,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便捷、可信的支付体验。

FAQ

什么是”友好欺诈”?

所谓”友好欺诈”,是指消费者在完成合法交易后,向发卡行发起争议,声称交易未经授权。这种情况可能出于无意——例如消费者未识别该笔交易;也可能出于故意——即消费者有意利用争议机制试图撤回合法交易发生的付款,从而获取退款,甚至达到”免费获得商品”的目的。

“友好欺诈”如何损害企业利益?

“友好欺诈”往往会导致拒付,从而直接冲击企业的收入。一旦发生拒付,商户不仅会损失原始交易金额,通常还需承担的争议处理费用,同时可能面临品牌声誉受损的风险。频繁的拒付不仅可能导致支付手续费上涨、商户账户被暂停或终止,还会严重压缩利润空间,进一步加剧财务压力。

“友好欺诈”在日本的发生频率有多高?

尽管日本是全球拒付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整体拒付率约为 0.18%,但”友好欺诈”仍对商户构成一定风险。2023 年,日本因信用卡欺诈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541 亿日元,较上一年度呈现上升趋势。在日本,更常见的情况是消费者银行卡信息被盗用,被不法分子用于未经授权的交易,最终由商户承担由此带来的损失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商户不仅面临商品或服务的直接损失,通常还需向持卡人退还相应款项,导致双重财务损失。

非接触支付如何防范”友好欺诈”?

非接触支付引入了多重安全机制。在非接触支付模式下,消费者在完成支付前需通过生物特征认证(如面部识别或指纹识别)进行身份验证,确保交易由真实持卡人授权执行。

此外,非接触支付还采用令牌化技术,将敏感的支付信息替换为唯一标识符,有效防止消费者在完成授权后对交易提出争议。同时,NFC 技术在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加密机制,确保支付信息的安全性,防止数据被篡改,从而进一步降低欺诈风险。